Multi-region sequencing unveils novel actionable target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文章类型
Article
影响因子
12.353
文章简介
2019年4月11日,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詹启敏、崔永萍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353)杂志上发表题为“Multi-region sequencing unveils novel actionable target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文章,揭示了来自同一食管鳞癌患者不同区域的样本中药物靶标或生物标记物的高度异质性,突出了多区域测序对于精确治疗的必要性。
研究人员对来自39名患者的185个肿瘤区域(164个原发肿瘤和21个转移淋巴结)和39个匹配的正常食管组织(每个患者5个区域)进行了测序,肿瘤的平均测序深度为290×,正常样本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87×。共检测到11703个非沉默单核苷酸变异和961个插入缺失变异,每个病例的中位数为189个非沉默变异(范围:67-3028)和14个插入缺失(范围:4-67),突变数量在患者中差异很大。此外,具有较大肿瘤体积的食管鳞癌患者突变负荷高于具有较小肿瘤的患者。在患者层面,通过多区域测序鉴定的患者突变显著高于单区域分析或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突变。
研究表明,患者水平有12.8%的ERBB4突变,功能实验已证明其具有致癌作用;敲低BRCA1/2表达可显著增加食管鳞癌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5%的患者携带CD274局部高水平扩增,导致PD-L1大量表达,这类患者可能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更敏感。另外,该研究也发现基因组和TCR谱系肿瘤内异质性高度相关。综上,该研究揭示了食管鳞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确定ERBB4、BRCA1/2和PD-L1为潜在治疗靶点,为食管鳞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作者简介
詹启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和生物医药主题组组长、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生物药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科技专项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医药技术战略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保障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以及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在Nature、Cell、J Clin Invest、EMBO、Mol Cell Biol、Science、Cancer Res、Oncogene、J Biol Chem、PNAS等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40多篇,累计被引用14000多次,主编著作5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120余次,担任国际(双边)会议共同主席11次。
崔永萍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领域研究,主要进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机理及相关分子标志物和候选药靶筛选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授权专利7项,在肿瘤领域相关的主流学术(SCI收录)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353)、Am J Hum Genet(IF 10.931)、Oncogene(IF 8.559)、Cancer Research(IF 9.284)、GigaScience(IF 7.463)等发表论著30余篇,IF>5论文18篇,累计影响因子近200,近5年累计他引600余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含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食管癌多维度分子网络研究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1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等评审专家。